2025年7月8日
使徒行传18章18-23节
保罗又住了多日,就辞别了弟兄,坐船往叙利亚去;百基拉、亚居拉和他同去。他因为许过愿,就在坚革哩剪了头发。到了以弗所,保罗就把他们留在那里,自己进了会堂,和犹太人辩论。众人请他多住些日子,他却不允,就辞别他们,说:「神若许我,我还要回到你们这里」;於是开船离了以弗所。在该撒利亚下了船,就上耶路撒冷去问教会安,随后下安提阿去。住了些日子,又离开那里,挨次经过加拉太和弗吕家地方,坚固众门徒。
思想:
保罗为甚么要许愿,然后剪了头发呢?从这段经文可见,保罗是如何定去留呢?
保罗继续留在哥林多多久?我们无法查知,只知道他多停留好些时日。他并没有因为在哥林多遇到「友善」的统治者就停留下来,因为四处传福音是他离开安提阿的主要原因,如果因为此处友善的遭遇就停留,那将会使福音的工作停顿。因此,他还是坚持离开哥林多,继续前往下一站去传福音。
保罗因为许过愿,就在坚革哩剪了头发。到底他曾许下了甚么愿呢?我们没有资料。据犹太史家约瑟夫说,犹太人在患病或遭不幸事故之后,会许愿不饮酒、不剪发三十天,然后将头发剪了献在祭坛上。保罗在坚革哩剪发,说明他许的愿已满期,现在把剪了的头发,带到耶路撒冷献在坛上。
保罗许愿、还愿,可能有三方面的目的:第一,保罗是犹太人,当他为真理争辩时,强调外邦人不再受割礼;许多犹太人误会他,以为他不想再作犹太人、不再尊重自己的文化。事实上保罗是基督徒,也是犹太人,所以他持守犹太人的身份。虽然他强调外邦人不再受割礼,却尊重自己的文化,按照犹太人的规矩,他许愿也还了愿,表明自己的心。另一方面,对犹太人来讲,拿细耳人的愿是感恩的愿,也是神施恩的途径。当保罗许愿、还愿时,表明了他在神面前委身,让神在他生命中,继续使用自己。第三、保罗的许愿、还愿,也是先知性的行动,虽然在患难中会经过各样逼迫,甚至鞭打,但神仍是真实的!我们的主仍坐在宝座上!
保罗正在回去的路上,路径是经坚革哩―哥林多港―然后去以弗所。后来他到该撒利亚,从那里上去问候他本来要去见的耶路撒冷教会领袖,然后便回到出发的地点―安提阿去。保罗也许急於还所许的愿,希望尽快去到耶路撒冷,他在亚西亚省的首都以弗所只留了三天,看望那里的教会,然后留下亚居拉夫妇,自己坐船去该撒利亚,转往耶城。保罗的第二次布道旅程就在这里告一段落,他是从安提阿出发的,又回到安提阿。从第23节下半句经文开始,记载他的第三次布道旅程。
同心祷告
主,你是何等信实!帮助保罗经过各样患难,领他到平安之地,同样你也要将我们从各样的患难攻击中,释放出来,经历你的信实和丰富。奉耶稣得胜的名祈求祷告,阿们!
2025年7月5日
使徒行传18章9-17节
夜间,主在异象中对保罗说:「不要怕,只管讲,不要闭口,有我与你同在,必没有人下手害你,因为在这城里我有许多的百姓。」保罗在那里住了一年零六个月,将神的道教训他们。到迦流作亚该亚方伯的时候,犹太人同心起来攻击保罗,拉他到公堂,说:「这个人劝人不按著律法敬拜神。」保罗刚要开口,迦流就对犹太人说:「你们这些犹太人!如果是为冤枉或奸恶的事,我理当耐性听你们。但所争论的,若是关乎言语、名目,和你们的律法,你们自己去办吧!这样的事我不愿意审问。」就把他们撵出公堂。众人便揪住管会堂的所提尼,在堂前打他。这些事迦流都不管。
默想:
你曾经为甚么事害怕?后来如何胜过?困境中是否学会听上帝的声音呢?
保罗早已预料犹太人的反击,因为保罗夺取了他们的领袖,和许多的归附者。保罗曾经表示,初到哥林多的时候「又惧怕,又甚战兢」,需要属灵的鼓励。保罗的异象从主耶稣来的,安慰保罗「不要怕,只管讲,不要闭口」,并应许「我与你同在。」於是保罗放胆宣告神的话,原文的时式表示,保罗要「继续不断讲下去」,正如他之前作的一样。保罗有了这些话壮胆,就勇往直前,既然是主的应许,深知必成就,保罗在逼害中蒙保守,传道工作大大兴旺。
迦流是罗马亚该亚省的方伯。保罗第二次布道旅程初到哥林多,被犹太人控告,迦流不愿审问,因为关於宗教方面的指控,按罗马律法不能定保罗为有罪。保罗原本预备答辩的,却被方伯打断了,说根本就不成案,迦流需在一般刑事法外作判决。在这种情形下,他有相当裁判的自由,依当地风俗习惯或他自己的机智按正义宣判。迦流表明,保罗被控的行为,根本就不属违反国法的刑事案。若果刑事案,官员就要审慎侦查,严重处理。这不过是犹太人内部的争论,有关他们自己律法上的要求,只是关乎言语、宗教,名目之争,最低限度迦流觉得是这样,犹太人必须在他们权力范围内自行处理,方伯无意卷入漩涡,这事与他无关。所以,不管犹太人存心如何,迦流视他们提诉的律法,是他们犹太人自己的律法,他作为罗马司法官,根本没有责任管这些事。
迦流把犹太人赶出公堂,表示不要再听他们的控诉。当时在场的哥林多群众,眼见犹太人在罗马官长面前受挫,就趁机发泄他们反犹太人的仇恨,把管会堂的所提尼打了一顿。所提尼是犹太人,为哥林多犹太教的管会堂者,职务是经理集会之事,例如选人读律法及先知书,或宣道,或令人遵守秩序等。保罗在他的会堂宣讲真理时,激起犹太人之反对,在迦流方伯面前控告保罗,所提尼因此亦受连累,被犹太人揪住扑打,但迦流都不管这些事。
保罗遇见事奉的危机,神的安慰临到,对他说:「不要怕,因我与你同在。」多少时候,环境使我们害怕,叫我们失去信心;工作的压力,生活的重担,疾病的捆锁,甚至身体的软弱,都把我们压得透不过气来,使我们不敢为主的缘故,勇往直前。很多时候,我们来到主面前,相信他的怜悯与恩慈,但不可否认,内心深处仍有一丝惧怕,就是不知道神要在我们身上做些甚么。
在现实生活中,每个人都有害怕的时候,尤其是面对不同压力和责任,有些人会选择逃避。要突破就需要有勇气,真正的勇者并不是没有恐惧,而是能克服恐惧的人。当保罗来到哥林多,当时环境充满色情与败坏,甚至影响教会,保罗也警觉到,因为传道的缘故,他的生命将受危险。或许他曾经有些灰心,但是主在异象中对他说:「不要怕,只管讲…有我与你同在。」强而有力的应许,让保罗顺服,继续教导上帝的道,「我与你同在」使我们成为勇者。
同心祷告
主,因你与我们同在,无论环境、人情如何改变,我们仍然满有盼望,你要用大能的膀臂托住我们,我们无须害怕。奉耶稣的名祷告,阿们!
2025年7月3日
使徒行传18章5-8节
西拉和提摩太从马其顿来的时候,保罗为道迫切,向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。他们既抗拒、毁谤,保罗就抖著衣裳,说:「你们的罪(原文是血)归到你们自己头上,与我无干(原文是我却干净)。从今以后,我要往外邦人那里去。」於是离开那里,到了一个人的家中;这人名叫提多犹士都,是敬拜神的,他的家靠近会堂。管会堂的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,还有许多哥林多人听了,就相信受洗。
思想:
保罗为道迫切的榜样提醒我们一些甚么重要的功课呢?他热切的事奉带来甚么果效呢?
保罗的同工西拉和提摩太从马其顿来了,他们可能把马其顿人的金钱资助带来,信徒供应足够了,保罗在哥林多不用分心织帐棚自养,可以全时间作宣教工夫,不单在安息日了。保罗就专心传道,为道迫切--「迫切」这个动词原文是未完成式,表示继续不断的行动。
传道工夫加强,就有果子,但也遭到犹太人反对(也许出於嫉忌),他们的话,在信徒眼光看来是属於亵渎性的,於是保罗就离开会堂,但也尽量表明他们拒绝福音的严重后果。保罗抖落衣裳的尘埃,表示相交的关系已决绝,这是他先前也作过的举动。这举动本来是犹太人向外邦人作的,现在的含意就是说在宣教士的眼中,拒绝福音的人,就与外邦人无异,在神真子民中无份。若犹太人发现自己真的被弃绝了,是他们自取其咎,保罗已经忠心传讲了福音真理,他们的反应,责任不在他身上。从此以后,保罗可以理直气壮放下他们,转向外邦人(包括归化者),传讲福音,。
第七、八节给我们很好的资料,就是保罗开始家庭聚会,不再是会堂。聚会的地方就是提多犹士都的家,保罗也住在这个家。这地方就在会堂的隔壁,似乎对那些习惯到会堂去的人来说,可以很方便寻找保罗。可能因为这种方便,会堂的主管基利司布和他的全家人,后来都信了耶稣基督,并且受洗。可能犹太人的会堂主管和他的家人,都受洗归信基督,对保罗来说有特别的意义,因此,他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中,提起接受他洗礼的人,特别说到基利司布和他的家人,其他的人倒是都忘记了。
保罗一路事奉,真是起伏不定。第十六章里,他在监狱里大大得胜,一出监就被人请出城。第十七章他到帖撒罗尼迦,被人指责是搅乱天下的,被赶到到庇哩亚,那里的人倒很欢迎他,天天查考圣经,保罗的心就很快慰。但不久他又被帖撒罗尼迦人逼迫,同工团队被拆散,保罗只身一人到雅典,看见那里的人拜偶像,心里著急。他进入雅典的市场与各学派学者辩论,有人讥笑他,有人接受主。第十八章,保罗来到哥林多城,又遭到犹太人极大的抗拒,甚至保罗都要抖著衣服对他们说,你们的罪归到你们身上,与我无干。保罗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,他的害怕乃是因为工作没甚么果效,接二连三被人拒绝,那时的沮丧和低沈可想而知。但感谢神,虽是起伏波浪的最低点,但也是下一波涨潮的起点,因为主清楚知道要带领他的仆人往哪里去。
作神的器皿,要学习仰望等候的功课。多少时候,我们急著希望神要在这里工作、在那里工作;神要在这个人身上工作、在那个人身上工作;希望神要这样做、那样做。其实,神比我们更清楚怎样做,他是永不误事的真神。他知道我们的需要,一定会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刻为我们开路,让我们单单来相信、依靠他。
同心祷告
主,感谢你,虽然我们有时遇到挫折,但你仍让我们看见你正在工作和引导,使我们安然交托仰望,求你让我们的重新得力。奉耶稣得胜的名祷告,阿们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