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18日
一起经过 使徒行传131
使徒行传25章8-12节
保罗分诉说:「无论犹太人的律法,或是圣殿,或是该撒,我都没有干犯。」但非斯都要讨犹太人的喜欢,就问保罗说:「你愿意上耶路撒冷去,在那里听我审断这事吗?」保罗说:「我站在该撒的堂前,这就是我应当受审的地方。我向犹太人并没有行过甚么不义的事,这也是你明明知道的。我若行了不义的事,犯了甚么该死的罪,就是死,我也不辞。他们所告我的事若都不实,就没有人可以把我交给他们。我要上告於该撒。」非斯都和议会商量了,就说:「你既上告於该撒,可以往该撒那里去。」
思想:
你认为怎样才是为主作美好的见证?我会与未信的人分享甚么见证呢?
非斯都回到该撒利亚,就开庭查询保罗的案件。犹太人竭尽夸张之能,务求控告得胜,但仍然欠缺真凭实据,保罗再次提出自辩,否认所控的罪名,他否认干犯犹太人律法和玷污圣殿的控罪,保罗说他也没有干犯罗马?他所指的明显是指罗马皇,正因他自信没有干犯皇帝,他就可以向该撒提出上诉。
保罗辩护时,非常坚定表明自己没有违反信仰,也没有任何政治上不法的行为。从第二十一章开始到现在,保罗共有五次的机会为自己被捕的事件辩白,但只有这次,他很认真地辩护,表明自己并没有违法乱纪的行为。保罗坦然的表明:「如果我犯法,有甚么该死的罪行,我决不逃避惩罚。如果他们对我的控告都不是事实,谁也不能把我交给他们。我要向皇帝上诉。」..
非斯都的计画可能是想从公会中找几名代表,作为他的审讯委员。因为罗马法官有这惯例,设立一组谘询人员,协助他判案的。保罗担心难以在耶路撒冷找中立的谘询人,於是坚持要在罗马法庭受审。若保罗犯了罗马律法,要判死刑,那么,他甘愿接受罗马的刑罚。但若果控罪不成立,他就不必要成为巡抚讨好犹太人的工具,而且接受处罚了。事实上正是保罗所疑虑的,非斯都早就有意利用保罗作为政治抵押品,他提议把保罗带到耶路撒冷开庭,就正指向这阴谋了。在这情况下,若要依罗马的律法正途,只有一条路可走,保罗说:「我要上告於该撒。」非斯都於是和议会商量保罗的请求。虽然,他不能不接受上诉的要求,但对这特别案件可能有别的有关事项需要磋商的。同时,即或案情已很清楚了,法官可能也要例行公事地与议会的人讨论讨论。无论如何,上诉正式允准了。
保罗经历被捕、多次受审判,以及两年牢狱之后,终於等到新总督非斯都上任,但是保罗面对的仍是犹太人想要除掉他,以及罗马官僚想藉机讨好群众的政治手段。面对这种处境,若换作是你,你会怎么想?是埋怨主?逃避现实?还是与之拚命?从保罗的回应来看,他不但没有埋怨,反而视眼前的困境为见证神的机会。保罗没有被危机压垮,因为他深知有更重要的事等著他,就是见证主耶稣复活的福音。因此,保罗要求向皇帝上诉,以证明他并未犯该死的罪行,也藉机分享福音给那些罗马官员。
若果仔细看保罗的生命处境,会发现他遭遇的困难也常是现代人的生活写照:学业、职场、家庭等,就如保罗所面对的罗马官员充满未知数,而自己的同胞却像犹太人那样,往往带来阻碍、恶意对待等伤害。保罗视眼前的困境是为主耶稣作见证的机会,当我们面对冲突、困难时,会不会是主耶稣要给我们突破与进步的机会呢?困难和挑战,会不会正是主耶稣让我们见证他的时机呢?从保罗的见证来看,一般人以为:信靠主必定人生顺利、生活美好、功成名就、得胜蒙福。反而是:当面对人生困境时,能够勇於面对挑战,为主耶稣基督作美好的见证。
同心祷告
主,感谢你赐恩典和信心,让我敢於在众人面前,坚守所信的,为主作美好的见证,奉耶稣得胜的名求,阿们!
2025年9月16日
一起经过 使徒行传130
使徒行传25章1-7节
非斯都到了任,过了三天,就从该撒利亚上耶路撒冷去。祭司长和犹太人的首领向他控告保罗,又央告他,求他的情,将保罗提到耶路撒冷来,他们要在路上埋伏杀害他。非斯都却回答说:「保罗押在该撒利亚,我自己快要往那里去」;又说:「你们中间有权势的人与我一同下去,那人若有甚么不是,就可以告他。」非斯都在他们那里住了不过十天八天,就下该撒利亚去;第二天坐堂,吩咐将保罗提上来。保罗来了,那些从耶路撒冷下来的犹太人周围站著,将许多重大的事控告他,都是不能证实的。
思想:当我们遭受攻击和伤害、被不公平的看待时,会考虑反击和报复吗?我们要怎样应对呢?
这位罗马巡抚非斯都十分努力,想搞好跟犹太宗教领袖的关系,刚上任三天,就前往耶路撒冷去拜访他们。祭司长和犹太人的首领在过了两年之后,依然想设法杀害保罗。耶路撒冷是犹太人的大本营,如若在此地谋杀保罗就方便多了,他们对这位新上任才三天的总督提出要求,希望能再将保罗移送回耶路撒冷,目的就是要在路上埋伏杀害他。但是,非斯都不是任人摆布的,至少在表面上显出他是秉公执法的罗马官员,他显然知道犹太人的意图,也害怕保罗被杀,可能引发对他不利的骚乱,於是他就请犹太人前往该撒利亚去告保罗。
非斯都要求这些犹太人宗教领袖们到该撒利亚去,而他用「如果那个人有甚么不法的行为」这样的句子,表明这位新任总督对他们的控告有所保留,甚至不能确定的意思。非斯都回到该撒利亚,隔天就开庭审理保罗的案件,可见他有意要藉著这次审判,让犹太人知道他处事明快,不会拖拖拉拉的。
第二天坐堂,吩咐将保罗提上来,那些从耶路撒冷下来的犹太人周围站著,将许多重大的事控告保罗,都是不能证实的。『重大的事』是形容所控告的事若是属实,足以置对方於死地。犹太人知道,若是以宗教神学观点的歧异为理由来控告保罗,是不会被罗马法庭接纳来定罪的,所以,他们必定捏造一些破坏罗马法律、扰乱社会安宁、鼓动革命反叛该撒等政治上重大的罪名来指控他。这些严重罪名控告保罗,可是证据还是跟过去一样的薄弱,缺少具体确实的证明。保罗已经被囚禁两年多,这些人的指控是绝对没有理由的,存心要折磨他,攻击他,面对周围站著的人诬告指控,感受如何呢?记得扫罗在前往大马色的路上归主,主耶稣向他显现,那时扫罗呼喊:「主啊,你是谁?」耶稣回答:「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。」扫罗当时逼迫基督徒,而当他这样逼迫耶稣基督的门徒,就是逼迫主耶稣了。
或许你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,有人蓄意诋毁你,侮辱你的人格,破坏你的名誉,以不公正的话控诉你,你心情会如何?那该怎么做?主说:伸冤在我,我必报应…」(申32:35 ;罗12:19)。报复在我?你们别自己尝试动手,不要思念报复,因为这样只会使事情恶化,把世仇延续数十年,甚至数个世纪。不断毁灭别人、打击别人、伤害别人,只会给自己和对方造成许多困难。主说:「不要这样,报复在我,因为唯独我才有全备的智慧去处理这样的问题。」
同心祷告:
父啊,求你原谅我,因我被人攻击伤害时,很容易会作出反击,心怀怨恨。求你帮我把这一切交托给你,信靠你会有更美的旨意。奉耶稣的名求,阿们!
2025年9月13日
一起经过 使徒行传129
使徒行传24章22-27节
腓力斯本是详细晓得这道,就支吾他们说:「且等千夫长吕西亚下来,我要审断你们的事。」於是吩咐百夫长看守保罗,并且宽待他,也不拦阻他的亲友来供给他。过了几天,腓力斯和他夫人―犹太的女子土西拉―一同来到,就叫了保罗来,听他讲论信基督耶稣的道。保罗讲论公义、节制,和将来的审判。腓力斯甚觉恐惧,说:「你暂且去吧,等我得便再叫你来。」腓力斯又指望保罗送他银钱,所以屡次叫他来,和他谈论。过了两年,波求•非斯都接了腓力斯的任;腓力斯要讨犹太人的喜欢,就留保罗在监里。
思想:
保罗的信息包含公义、节制和将来的审判,这是否你所认识的信仰?你听到了,有甚么感觉呢?
听到保罗的辩护之后,腓力斯的回应就是把案件押后,原因是:腓力斯宣布要等吕西亚进一步的报告,他对巡抚的疑问,必能作更详尽的事态分析。另一个押后的原因,是他本是详细晓得这道的。腓力斯从何认识这道,不得而知,可能从他的犹太裔妻子那里知道有关基督的信仰。於是,腓力斯想藉此机会叫保罗来,听他讲论信基督耶稣的道。
保罗特别把信息的焦点放在节制和将来的审判上。保罗期望了解腓力斯夫妇对福音的态度,若他们是真正渴慕福音,就不可能被浅薄的理解蒙蔽,更不可能软禁福音见证者。其实腓力斯夫妇并非想把耶稣的真理作为生活的中心,只为满足理性好奇心。保罗提醒腓力斯夫妇的败坏生活,对腓力斯的暴政,可能也有委婉的警告。腓力斯夫妇听了保罗的讲道,可能受到了一些刺激,甚觉恐惧,对保罗说:「你暂且去吧,等我得便再叫你来。」然后再也没有听下去了。另一方面,腓力斯暗示保罗,期望得到贿赂求释放,罗马巡抚有权处置这样未确定的案件。可是保罗没有供给他甚么利益,屡次谈论都没有结果。
日子就这样过去了,保罗并未得释放。照法律,未判罪而拘留最长不可超过两年。这里说「过了两年」,指出保罗本应获释,但腓力斯卸任前却留他在监里,是不合法的。罗马巡抚离职之前,当然该清理积压的案件才是,但腓力斯必然不想触犯犹太人,他若释放保罗,会使自己更加不受欢迎,更会招致被控告上罗马去,这个可能就是他一直不对保罗采取行动的背后主要因由。他对这个不受欢迎的人物,施以稍为不合法的措施,为的是讨犹太人的欢心。
腓力斯明知道保罗是被陷害的,却迟迟不做判决,目的只为了讨好犹太人。他宽待保罗目的只是「盼望保罗送钱给他」,完全显露他的腐败。当保罗讲到神的公义、节制和将来的审判时,腓力斯深觉恐惧,他可以因惧怕产生敬畏的心,悔改归向神,也可以掩耳不听拒绝神;可惜他选择了退避,所以对保罗说你暂且去吧,等我得便再叫你来。
很多人对福音的态度也是如此,面对世界的潮流,明明知道带来的结果是虚空,其实连非基督徒都知道这个道理,但是许多人活在地上只追求物质。以为物质能满足自己的需要,连基督徒也不例外。为甚么会如此?是因为心里的惧怕,惧怕若不按照世界的潮流,就不能够成功;若不按照世界的潮流,就不能够生存。所以虽然明知道神的道路是好的、宝贵的,但我们还是走不上去,就因为存著恐惧的心。
同心祷告:
主,感谢你,虽然世界潮流带来极大的试探和恐惧,但你是赐平安的神,能够除去我心中的恐惧,我愿意信靠顺服你。奉耶稣得胜的名求,阿们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