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1月15日
讀經:羅馬書4章
靈修分享:羅馬書4章17-25節
亞伯拉罕所信的,是那叫死人復活、使無變為有的神,他在主面前作我們世人的父。如經上所記:「我已經立你作多國的父。」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,因信仍有指望,就得以作多國的父,正如先前所說:「你的後裔將要如此。」他將近百歲的時候,雖然想到自己的身體如同已死,撒拉的生育已經斷絕,他的信心還是不軟弱;並且仰望神的應許,總沒有因不信心裡起疑惑,反倒因信心裡得堅固,將榮耀歸給神,且滿心相信神所應許的必能做成。所以,這就算為他的義。「算為他義」的這句話不是單為他寫的,也是為我們將來得算為義之人寫的,就是我們這信神使我們的主耶穌從死裡復活的人。耶穌被交給人,是為我們的過犯;復活,是為叫我們稱義(或譯:耶穌是為我們的過犯交付了,是為我們稱義復活了)。
保羅接續談論亞伯拉罕之約,重申上帝應許亞伯拉罕要成為多國之父,又要承受所應許的產業。若我們回到創世記17章,對照今天這段經文,可以更清晰地看見亞伯拉罕對上帝的信,正如保羅所描述:「在沒有盼望的時候,亞伯拉罕仍然盼望,仍然信。」上帝看見亞伯拉罕在漫長的日子裡,堅定相信,並持續等待祂的應許成就,於是再次與亞伯拉罕立約,同時宣告要與亞伯拉罕的後裔立約,而且這個是永遠的約。上帝主動揀選亞伯拉罕,帶領他離開吾珥,又與他立約,建立了關係。亞伯拉罕在受割禮之前,就開始相信上帝,並持續到最後。割禮的記號,代表他委身於這個約,並持續活在稱義中。亞伯拉罕是大有信心的人,他的信心不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,而是有真實的信靠上帝。他對神有信心,是因認識神,唯有認識,才能帶出真實的信心,亞伯拉罕認識神是叫死人復活、使無變有的神。
你對神有怎樣的信心?是只信有神的信心,還是信神必要賞賜一切尋求他的人?我們向神的信心有多大,神為我們成就的事就有多大。你認識所信的神嗎?你對神的認識決定你信心的大小,也決定你是憑眼見,還是憑信心來生活。真正的信心不是盲目,也不是一廂情願,而是看見自己的無能。亞伯拉罕知道自己是無可指望,將近百歲的時候,看自己身體如同已死,妻子撒拉也早過了生育的年齡。按照人的角度而言,是不可能再生兒育女,但亞伯拉罕的信心,不只看見自己的無能,更看見神的應許。但是這個應許經過了漫長歲月,才得到應驗。等候神需要有耐心,隨著年日過去,我們也可能會產生懷疑,亞伯拉罕仰望神的應許,總沒有因不信,心裡起疑惑,反倒因信,心裡得堅固。疑惑是最能殺傷我們信心的因素。亞伯拉罕能夠稱為信心之父,就是他不疑惑,相信神的應許必要成就,因此蒙神悅納。
這裡說「神所應許的必能做成」,這句話不但是為亞伯拉罕,也是為我們寫的。我們所信的神,是信實的真神。有時我們滿心相信神在過去的應許,或神對將來的應許,卻很難滿心相信,神現在就在我們身上的應許。神是慈愛信實的,在祂沒有難成的事,祂命立就立。
禱告:
主,感謝你,亞伯拉罕在無可指望時,因信仍有指望。求你加添我們信心,讓我們眼目不但看自己的無能,也能看見你應許的真實,能因信心而心裡堅固。禱告奉耶穌得勝的名祈求,阿們!
2025年11月13日
讀經:羅馬書4章
靈修分享:羅馬書4章9-16節
「如此看來,這福是單加給那受割禮的人嗎?不也是加給那未受割禮的人嗎?因我們所說,亞伯拉罕的信,就算為他的義。是怎麼算的呢?是在他受割禮的時候呢?是在他未受割禮的時候呢?不是在受割禮的時候,乃是在未受割禮的時候。並且他受了割禮的記號,作他未受割禮的時候因信稱義的印證,叫他作一切未受割禮而信之人的父,使他們也算為義;又作受割禮之人的父,就是那些不但受割禮,並且按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,未受割禮而信之蹤跡去行的人。因為神應許亞伯拉罕和他後裔必得承受世界,不是因律法,乃是因信而得的義。若是屬乎律法的人才得為後嗣,信就歸於虛空,應許也就廢棄了。因為律法是惹動忿怒的,哪裡沒有律法,那裡就沒有過犯。所以人得為後嗣是本乎信,因此就屬乎恩,叫應許定然歸給一切後裔,不但歸給那屬乎律法的,也歸給那效法亞伯拉罕之信的。」
在羅馬書4章中,保羅提及亞伯拉罕被算為義的兩個例子:1~12節論到亞伯拉罕因信被稱為義,而成為信心的榜樣;13~25節則說到亞伯拉罕與他的後裔所承受的應許,是藉著信而有的義。
神實在是公平的,福音不單臨到猶太人,更臨到相信神的外邦人。因著亞伯拉罕的順服,就成為神手中的器皿,不但子孫得蒙祝福,而且萬國萬民也都因他得蒙祝福。這個祝福是怎樣開始的呢?猶太人以為是從割禮開始,其實不是,乃是從迦勒底的吾珥開始。神在那裡揀選了亞伯拉罕,要他離開本鄉、本族、父家,到一個不知道的地方去,這實在是不容易的事。
創世記15章1~7節記述,當亞伯拉罕名為亞伯蘭時,上帝說要給他極大的獎賞。亞伯蘭回應上帝:他沒有兒子,給他獎賞有甚麼用呢?於是上帝給他一個應許:「你的後代要跟星星一樣多。」他聽了上帝的話就相信,上帝便算他為義人,又應許把土地賜給他作產業。這是在亞伯蘭受割禮之前,被上帝稱為義人。保羅以此來回應那些律法主義者,指出靠遵守法律的行為,無法被稱為義。不論是猶太人或非猶太人的基督徒,都應該向亞伯拉罕學習對上帝全然地信。亞伯拉罕沒有對上帝的話存疑,而是相信上帝要成就祂所說的。保羅指出,因為亞伯拉罕全然相信上帝,他還未受割禮時,上帝就已經認定他為義。因此,亞伯拉罕對已受割禮的人與未受割禮的人而言,都是信心之父。
若果憑著理性思考,或許會覺得亞伯拉罕盲目地相信上帝,難道上帝喜歡這種不加思考的信嗎?然而,我們若更深思考,不難發現亞伯拉罕對上帝的信,是充滿盼望的信。上帝給亞伯拉罕的應許是「你的後代要跟星星一樣多」,他就信了上帝的話,帶著期待與勇氣去領受。他的信打破了他對自己身限制的認知,滿懷盼望地把自己交給上帝帶領,這正是上帝稱他為義的信。亞伯拉罕的信,帶來兩個重要的提醒:一、要相信上帝的應許。很多時候,上帝雖然給我們應許,我們卻不相信,以致無法像亞伯拉罕一樣帶著盼望全然地信。二、要把自己的主權交出去,放在上帝手中。我們往往很難全然把自己交託給上帝,常常在禱告祈求之後,依然不願意放手,讓上帝施展祂的作為。亞伯拉罕全然將自己,讓上帝的應許得以成就,是我們要學習的榜樣。
祈禱:
慈愛的上帝,祢不看重人外在所展現的行為,卻看重人內心對祢真實的相信。願我能真實倚靠祢,把生命的主權全然交託給祢。奉主耶穌基督名求,阿們。
2025年11月11日
讀經:羅馬書4章
靈修分享:羅馬書4章1-8節
如此說來,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憑著肉體得了甚麼呢?倘若亞伯拉罕是因行為稱義,就有可誇的;只是在神面前並無可誇。經上說甚麼呢?說:「亞伯拉罕信神,這就算為他的義。」做工的得工價,不算恩典,乃是該得的;惟有不做工的,只信稱罪人為義的神,他的信就算為義。正如大衛稱那在行為以外蒙神算為義的人是有福的。他說:得赦免其過、遮蓋其罪的,這人是有福的。主不算為有罪的,這人是有福的。
攔阻我們領受神恩典的,常常就是我們錯誤觀念。我們以為恩典是用靈命換取的,導致我們容易去論斷別人,覺得自己靈命比別人好,以為自己比別人配得恩典。事實上,恩典卻是白白得來的,沒有人在神面前是可誇的。
保羅說「做工的得工價,不算恩典」,若以為你配得神的恩典,比別人更屬靈,那麼你根本還沒有得到過恩典。你擁有的不過是自以為是的感覺,因為你只得到了該得的,是操練自我所帶來的滿足感,那不是恩典。恩典是你得到不配得的,沒有去做工卻得到的,是白白得來的,你我也只能白白領受。第五節說「惟有不做工,只信稱罪人為義的神,他的信就算為義」,這雖是難以理解的事,但卻是極其寶貴的禮物,我們可以坦然無懼來到神面前,支取祂的豐富與慈愛、恩典與能力。
很多人生活在罪惡權勢之中,所謂罪,其實不一定是什麼大壞事。就像發脾氣,明知道不應得罪人,對自己身體又不好,可是脾氣一來就像山洪暴發,不可收拾。脾氣發完後就開始懊悔,希望下次不要無緣無故發脾氣,可是一次又一次,好像永遠勝不過在我們裡面的力量。
當我們在神面前承認自己的罪,甚至是虧欠別人,神就用寶血塗抺我們一切過犯,使我們得醫治。當我們在神面前承認罪過時,主就要用寶血遮蓋我們,在神面前這個罪已被赦免,我們在神面前像一張白紙,在地位上已被赦免。另一方面,寶血帶給我們在情感上的赦免。許多人雖然認了罪,神也赦免他們的罪,但是內心卻不能饒恕自己,仍然活在過去的轄制中,主的寶血不但可以在地位上赦免我們,也可以在情感深處赦免我們。有時從別人來的傷害,會使我們活在冰冷黑暗之中,主的寶血也能填補你我心中的傷口而帶來醫治。 你心中需要被赦免及饒恕嗎?只要祈求,主的赦免就能臨到你!
禱告
主,感謝你,因你應許我們,若認自己的罪,你就要赦免我們,求你將赦罪的平安賜下在我們中間。感謝禱告奉耶穌得勝的名祈求,阿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