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月25日
使徒行傳6章5-7節
大眾都喜悅這話,就揀選了司提反,乃是大有信心、聖靈充滿的人,又揀選腓利、伯羅哥羅、尼迦挪、提門、巴米拿,並進猶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,叫他們站在使徒面前。使徒禱告了,就按手在他們頭上。神的道興旺起來;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的甚多,也有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。
思想:
現在的教會弟兄姊妹又會在甚麼事上發怨言呢?這段經文對我們有何提醒?神的道怎樣興旺起來呢?
當危機出現時,使徒發揮領導力與影響力,找出最合理、最有智慧的方案來處理,保持教會群體內部的喜悅,結果大家揀選了七位領袖起來協助使徒。特別是司提反和腓利,兩人在初期教會都擔常重任,影響深遠。危機轉為契機,上帝的道興旺起來,門徒數目不斷增加。
這七個領袖是由教會會眾提名揀選出來的,作者路加記錄了第一代七個被揀選者的名字,比較特別的是,他清楚提到司提反除了聖靈充滿、智慧充滿,又大有信心,所以司提反是一個不得了的領袖。其實這七個人的名字都是有希臘文的名字,似乎是隱含著這七個人都能夠講當時所用的亞蘭文,也會講希臘文,可以幫助不同的族群之間的溝通。而最有趣的事情是在第七位,叫做尼哥拉是一個安提阿人,他是一個外邦人,所以他是進猶太教的人,然後才歸信耶穌,所以他們是一個多元的組合。司提反和腓利列在名單最前頭,原因是他們在後面故事中地位重要。
大家請這七位領袖站在面前,使徒禱告後,就給他們行按手禮。使徒確實是整個教會的主要領導中心,這些被揀選出來的人,接受他們的按手才被賦予管理的責任。這七個領袖組成了這樣一個管理的團隊。執行日常生活照料,應該很到位了,所以「神的道就興旺了起來」,因為管理的好,大家能夠專心的這個尋求信仰上的這些道理,也能夠在生活上得到滿足。使徒就能專心傳道了,神的道興旺起來,傳道的工作興旺,因此門徒的人數繼續增加,甚至有些祭司也信了,可見使徒在「希伯來人」中的工作大為擴展。祭司大概是指屬於耶路撒冷聖殿的祭司,那時為數甚多,估計有一萬八千祭司和利未人,他們每年輪值兩個禮拜。信從了這道,就是順從了福音中信心的呼召。
初期教會增長的過程中,給我們很多的榜樣。首先,初期教會並沒有讓日常事工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,當教會在增長的時候,總是會有層出不窮的事發生,每一件事情都好像是必須要馬上去處理,解決了一個問題又是一個問題,就發現當我們在服事中,很容易將眼目從耶穌基督的身上挪開,就像馬大一樣,在忙碌的事奉中,反而她的心遠離了主。但也有很多人說:那麼只要親近神就好,不要做外面的事情啦?耶穌雖然責備馬大的忙碌,但並沒有認同坐在那裡甚麼事都不做。耶穌只是說:有一件事情比你做甚麼,或不做甚麼更重要,那就是你的眼目要定睛在耶穌基督的身上。
初期教會在增長的過程中,是學習分工的配搭團隊事奉,因為沒有一個人是萬能的,各人總是有不同的恩賜。神給我們各樣恩賜,不是叫我們高舉自己,乃是要我們在教會中互相配搭,建立教會。今天教會很多信徒只是習慣性的參加主日崇拜、參加小組,很少想到如何積極參與事奉的工作,其實神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恩賜,恩賜是沒有大小的分別,每樣恩賜在神眼中都是同等重要。當教會人人動員,減輕傳道人在處理行政事務上的重擔和壓力,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,這樣教會才可能繼續成長。正如以弗所書第四章提醒我們:「凡事長進,連於元首基督,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,百節各按各職,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,便叫身體漸漸增長,在愛中建立自己。」
同心禱告
主,求你幫助我們明白自己在教會的角色,把教會當成我們屬靈的家,好讓教會持續成長,讓你的心意得滿足。奉耶穌得勝的名祈求,阿們!
2025年1月23日
使徒行傳6章1-4節
那時,門徒增多,有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,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。十二使徒叫眾門徒來,對他們說:「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,原是不合宜的。所以弟兄們,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、被聖靈充滿、智慧充足的人,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。但我們要專心以祈禱、傳道為事。」
思想:
初期教會彼此相親相愛,凡物共用,為甚麼會引起紛爭呢?我們現在的教會狀況又如何呢?今天我們要怎樣把危機化為契機,讓上帝的國度興旺呢?
使徒行傳記載初期教會成長的過程:信徒是由120名開始,因著聖靈的感動,信徒人數增加到三千,然後「信主的人越來越多,男女都有…門徒的數目日日增加」。可以想像當時教會發展蓬勃、有活力有愛心的情景,必定相當感人。但第六章開始,看見在信徒當中發生的問題,不同語言族群之間發生怨言,說希臘語的族群提出問題:「使徒在分配每日的生活費事上疏忽了他們當中的寡婦。」
當人數不多的時候,他們好像一家人,彼此相親相愛,凡物共用,可是人數漸漸多起來,在聚會當中漸漸就發現,他們所不認識的人,好像比認識的人還多,愛心或許跟以前一樣沒甚麼改變,但環境慢慢使那些互相熟悉的人成為一個小群體,說相同話語的人就會想多多關照自己人,所以無形中就會發現有一種差別待遇的現象,以至於有些人總覺得自己是被忽略的一群人。在這樣龐大人數聚集在一起生活的環境下,要照顧到人人都滿意,或是感受到溫暖,確實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。何況那時又沒有現代所謂的「企業管理」,發生疏忽實在所難免。可是,發生問題並不是因為信仰的事,而是生活需要的事,這就告訴我們一件很重要的事實:信仰與生活是分不開的。設若因為生活上的問題,導致信仰團契的不和諧,十分令人惋惜,更叫聖靈擔憂。
人多了就容易出現亂子和危機,但是處理得好,卻可以是契機—發展更多福音事工、培養更多領袖的契機。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和說希伯來語的猶太人之間存有分歧,為供應寡婦的事起爭論只是其中之一,皆因大家的背景、生活、文化、習慣、語言都不盡相同。使徒的處理辦法,是在這批說希臘話的猶太人中揀選七人來辦理供給的事。如此,既可解決問題,又可培養屬靈領袖,何樂而不為。
使徒提出選人的條件是:(1)有好名聲--這是首要的,表示他們能得到眾人的尊敬,有良好的人際關係。許多人都可以見證他們的高尚品格。他們不單在教會內有好名聲,在社會上也有好聲譽。(2)被聖靈充滿-整個人的生命完全由聖靈掌管,受聖靈感動,知曉神的心意,以神的事為念,充滿能力。(3)智慧充足--不只是見多識廣,更是敬畏耶和華。這是生活中的智慧,不單是頭腦上的智慧。這樣高素質的人來管理供給的事,不是很浪費嗎?是的,上帝要最卓越、最優質的人來服事他。而優質的定義,在於上主,不在於世人或社會的標準。
使徒又怎樣看自己的位分和角色呢?「但我們要專心以祈禱、傳道為事。」這是何等的眼光!使徒之所以為使徒,無人可威脅其地位,也不怕別人素質高,因為他們肯定自己有最尊貴的職事,重視這祈禱與傳道的職事。由此看出幾項領袖必須注意的事:(1)委任--能交出來的事就交給其他能夠勝任的人去做,並給予祝福。(2)授權--賦予承擔工作者足夠的權力,讓別人能全權處理。(3)優先次序--只做領袖才可做也應該做的事,並專注把事情做好。使徒要處理的事實在太多,他們知道必須集中做最重要的事。其實不單是「做」,更是「專心於此」,全人擺上。傳道是個尊貴的職位,傳道人時時刻刻都須以言行和生命來傳道。若要有道可傳,必須先禱告、先領受,故此傳道人必須是個禱告的人。當危機出現時,大家找使徒,他們就發揮領導力與影響力,找出最合理,最有智慧的方案來處理,結果大家揀選了七位領袖起來協助使徒。
同心禱告
主,感謝你,讓我們的眼目就單單定睛在你的身上,遵從你的命令,實踐大使命,也要學習彼此相愛,按恩賜彼此服侍。奉主耶穌的名祈求,阿們!
2025年1月21日
使徒行傳5章40-42節
公會的人聽從了他,便叫使徒來,把他們打了,又吩咐他們不可奉耶穌的名講道,就把他們釋放了。他們離開公會,心裡歡喜,因被算是配為這名受辱。他們就每日在殿裡、在家裡不住地教訓人,傳耶穌是基督。
思想:
因為信仰而遭別人的嘲諷,甚至受辱,或者因此失去一些利益,你有甚麼感受呢?
迦瑪列的分析很有見地,所以公會的人就聽從了他,但並非釋放就沒事,使徒被召回公會,再度受告誡不可奉耶穌的名講道,並且把他們鞭打了。公會或會堂負責人可以因人違反猶太律法施行這刑罰。這個處罰並不好受,有人曾因此而喪命,用意是給犯法的人一些嚴厲的教訓。但是這刑罰沒有阻止信徒,反使他們滿心歡喜,他們遭受淩辱和肉體的煎熬,實際上是無法快樂的,這就是在「患難中喜樂」的實例,是信徒在逼迫中的標誌,這個經歷並沒有減低他們見證耶穌是彌賽亞的熱誠。
使徒對苦難有了新的銓釋,面對苦難時,也有了新的態度。他們離開公會,心裡歡喜,因被算是配為這名受辱。他們心裡歡喜,乃因他們為了上帝所寶貴之耶穌的名,而受到從人而來的羞辱。他們為了這名受辱,是尊貴的、是配得的、是榮耀的。將苦難看為榮耀、將受苦成為喜樂、將受辱變為配得,心境的轉換、信心的彰顯,值得我們深思,這讓我們更深思想為主受苦和與主同苦的真理。
我們也許不會像初代使徒一般,因為傳道而被打或被關進監獄裡,但仍可能會遭人嘲笑、排斥或毀謗。那麼,誠實面對信仰,如果要為福音而受患難時,我們究竟願意承受多少苦呢?逼迫會轉變成祝福嗎?彼得和約翰受鞭打,他們曾目睹耶穌怎樣受鞭傷之苦,現在他們像主一樣受逼迫,因配得為耶穌的名受凌辱,所以讚美上帝!假如,你因為信仰而遭人嘲笑或迫害,這並不是你犯了錯而受責罰;相反的,卻是上帝認為你配得為這名受辱,那是多麼有福啊!「算是配為這名受辱」--這是一種極為謙卑的說法。因為門徒認為自己不配,但在聖靈的幫助下,他們才能有力量為主受苦、為主的名受辱,因此,才算是配為這名受辱。不是每個人都有這份榮幸,也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機會,惟有那些配得的人,才能以受苦來榮耀上帝。他們沒有因為反對者的逼迫、恐嚇而退縮,反而每日在殿裡、在家裡不住的教訓人、傳耶穌基督,明知將會遭到更加厲害的逼迫和羞辱,他們卻「因配得為耶穌的名受凌辱,心裡非常高興」,這大概是教會歷史上最震撼人、也最感人的地方。越是受迫害,心裡越是喜悅,這恐怕是許多在政治、軍事上有權勢者無法理解的,也是為甚麼許多殉道士明知可能受傷害,仍然前仆後繼地前往危險地區去傳福音。
彼得在他的書信中勸勉我們:「基督既在肉身受苦,你們也當將這樣的心志作為兵器。因為在肉身受過苦的,就已經與罪斷絕了。」(彼前四1)我們在神面前要有個心願為主受苦、樂意受苦。我們不一定天天受苦,但應當天天有這個心志,如果我們沒有受苦的心志,就不會剛強壯膽。每當我們遇見試探,就會很容易失敗了,應當把受苦的心志當作兵器來武裝自己,有受苦的心志,神就加力。初期教會受羅馬的迫害:被火燒、與獅子鬥、被掉在石灰窯裡。有人被火燒時還唱詩,不退縮,而是樂於為主受苦--當他們有這個心志,神就加力給他們。
同心禱告
親愛的主啊,我們要在祢的苦難上有份,也要在祢的勞苦上有份,殷勤地用祢的話語來得飽足,倚靠祢的應許得勝世上的苦難。奉主耶穌基督名求,阿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