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18日
一起經過 使徒行傳131
使徒行傳25章8-12節
保羅分訴說:「無論猶太人的律法,或是聖殿,或是該撒,我都沒有干犯。」但非斯都要討猶太人的喜歡,就問保羅說:「你願意上耶路撒冷去,在那裡聽我審斷這事嗎?」保羅說:「我站在該撒的堂前,這就是我應當受審的地方。我向猶太人並沒有行過甚麼不義的事,這也是你明明知道的。我若行了不義的事,犯了甚麼該死的罪,就是死,我也不辭。他們所告我的事若都不實,就沒有人可以把我交給他們。我要上告於該撒。」非斯都和議會商量了,就說:「你既上告於該撒,可以往該撒那裡去。」
思想:
你認為怎樣才是為主作美好的見證?我會與未信的人分享甚麼見證呢?
非斯都回到該撒利亞,就開庭查詢保羅的案件。猶太人竭盡誇張之能,務求控告得勝,但仍然欠缺真憑實據,保羅再次提出自辯,否認所控的罪名,他否認干犯猶太人律法和玷污聖殿的控罪,保羅說他也沒有干犯羅馬?他所指的明顯是指羅馬皇,正因他自信沒有干犯皇帝,他就可以向該撒提出上訴。
保羅辯護時,非常堅定表明自己沒有違反信仰,也沒有任何政治上不法的行為。從第二十一章開始到現在,保羅共有五次的機會為自己被捕的事件辯白,但只有這次,他很認真地辯護,表明自己並沒有違法亂紀的行為。保羅坦然的表明:「如果我犯法,有甚麼該死的罪行,我決不逃避懲罰。如果他們對我的控告都不是事實,誰也不能把我交給他們。我要向皇帝上訴。」..
非斯都的計畫可能是想從公會中找幾名代表,作為他的審訊委員。因為羅馬法官有這慣例,設立一組諮詢人員,協助他判案的。保羅擔心難以在耶路撒冷找中立的諮詢人,於是堅持要在羅馬法庭受審。若保羅犯了羅馬律法,要判死刑,那麼,他甘願接受羅馬的刑罰。但若果控罪不成立,他就不必要成為巡撫討好猶太人的工具,而且接受處罰了。事實上正是保羅所疑慮的,非斯都早就有意利用保羅作為政治抵押品,他提議把保羅帶到耶路撒冷開庭,就正指向這陰謀了。在這情況下,若要依羅馬的律法正途,只有一條路可走,保羅說:「我要上告於該撒。」非斯都於是和議會商量保羅的請求。雖然,他不能不接受上訴的要求,但對這特別案件可能有別的有關事項需要磋商的。同時,即或案情已很清楚了,法官可能也要例行公事地與議會的人討論討論。無論如何,上訴正式允准了。
保羅經歷被捕、多次受審判,以及兩年牢獄之後,終於等到新總督非斯都上任,但是保羅面對的仍是猶太人想要除掉他,以及羅馬官僚想藉機討好群眾的政治手段。面對這種處境,若換作是你,你會怎麼想?是埋怨主?逃避現實?還是與之拚命?從保羅的回應來看,他不但沒有埋怨,反而視眼前的困境為見證神的機會。保羅沒有被危機壓垮,因為他深知有更重要的事等著他,就是見證主耶穌復活的福音。因此,保羅要求向皇帝上訴,以證明他並未犯該死的罪行,也藉機分享福音給那些羅馬官員。
若果仔細看保羅的生命處境,會發現他遭遇的困難也常是現代人的生活寫照:學業、職場、家庭等,就如保羅所面對的羅馬官員充滿未知數,而自己的同胞卻像猶太人那樣,往往帶來阻礙、惡意對待等傷害。保羅視眼前的困境是為主耶穌作見證的機會,當我們面對衝突、困難時,會不會是主耶穌要給我們突破與進步的機會呢?困難和挑戰,會不會正是主耶穌讓我們見證祂的時機呢?從保羅的見證來看,一般人以為:信靠主必定人生順利、生活美好、功成名就、得勝蒙福。反而是:當面對人生困境時,能夠勇於面對挑戰,為主耶穌基督作美好的見證。
同心禱告
主,感謝你賜恩典和信心,讓我敢於在眾人面前,堅守所信的,為主作美好的見証,奉耶穌得勝的名求,阿們!
2025年9月16日
一起經過 使徒行傳130
使徒行傳25章1-7節
非斯都到了任,過了三天,就從該撒利亞上耶路撒冷去。祭司長和猶太人的首領向他控告保羅,又央告他,求他的情,將保羅提到耶路撒冷來,他們要在路上埋伏殺害他。非斯都卻回答說:「保羅押在該撒利亞,我自己快要往那裡去」;又說:「你們中間有權勢的人與我一同下去,那人若有甚麼不是,就可以告他。」非斯都在他們那裡住了不過十天八天,就下該撒利亞去;第二天坐堂,吩咐將保羅提上來。保羅來了,那些從耶路撒冷下來的猶太人周圍站著,將許多重大的事控告他,都是不能證實的。
思想:當我們遭受攻擊和傷害、被不公平的看待時,會考慮反擊和報復嗎?我們要怎樣應對呢?
這位羅馬巡撫非斯都十分努力,想搞好跟猶太宗教領袖的關係,剛上任三天,就前往耶路撒冷去拜訪他們。祭司長和猶太人的首領在過了兩年之後,依然想設法殺害保羅。耶路撒冷是猶太人的大本營,如若在此地謀殺保羅就方便多了,他們對這位新上任才三天的總督提出要求,希望能再將保羅移送回耶路撒冷,目的就是要在路上埋伏殺害他。但是,非斯都不是任人擺佈的,至少在表面上顯出他是秉公執法的羅馬官員,他顯然知道猶太人的意圖,也害怕保羅被殺,可能引發對他不利的騷亂,於是他就請猶太人前往該撒利亞去告保羅。
非斯都要求這些猶太人宗教領袖們到該撒利亞去,而他用「如果那個人有甚麼不法的行為」這樣的句子,表明這位新任總督對他們的控告有所保留,甚至不能確定的意思。非斯都回到該撒利亞,隔天就開庭審理保羅的案件,可見他有意要藉著這次審判,讓猶太人知道他處事明快,不會拖拖拉拉的。
第二天坐堂,吩咐將保羅提上來,那些從耶路撒冷下來的猶太人周圍站著,將許多重大的事控告保羅,都是不能證實的。『重大的事』是形容所控告的事若是屬實,足以置對方於死地。猶太人知道,若是以宗教神學觀點的歧異為理由來控告保羅,是不會被羅馬法庭接納來定罪的,所以,他們必定捏造一些破壞羅馬法律、擾亂社會安寧、鼓動革命反叛該撒等政治上重大的罪名來指控他。這些嚴重罪名控告保羅,可是證據還是跟過去一樣的薄弱,缺少具體確實的證明。保羅已經被囚禁兩年多,這些人的指控是絕對沒有理由的,存心要折磨他,攻擊他,面對周圍站著的人誣告指控,感受如何呢?記得掃羅在前往大馬色的路上歸主,主耶穌向他顯現,那時掃羅呼喊:「主啊,你是誰?」耶穌回答:「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。」掃羅當時逼迫基督徒,而當他這樣逼迫耶穌基督的門徒,就是逼迫主耶穌了。
或許你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,有人蓄意詆毀你,侮辱你的人格,破壞你的名譽,以不公正的話控訴你,你心情會如何?那該怎麼做?主說:伸冤在我,我必報應…」(申32:35 ;羅12:19)。報復在我?你們別自己嘗試動手,不要思念報復,因為這樣只會使事情惡化,把世仇延續數十年,甚至數個世紀。不斷毀滅別人、打擊別人、傷害別人,只會給自己和對方造成許多困難。主說:「不要這樣,報復在我,因為唯獨我才有全備的智慧去處理這樣的問題。」
同心禱告:
父啊,求你原諒我,因我被人攻擊傷害時,很容易會作出反擊,心懷怨恨。求你幫我把這一切交託給你,信靠你會有更美的旨意。奉耶穌的名求,阿們!
2025年9月13日
一起經過 使徒行傳129
使徒行傳24章22-27節
腓力斯本是詳細曉得這道,就支吾他們說:「且等千夫長呂西亞下來,我要審斷你們的事。」於是吩咐百夫長看守保羅,並且寬待他,也不攔阻他的親友來供給他。過了幾天,腓力斯和他夫人─猶太的女子土西拉─一同來到,就叫了保羅來,聽他講論信基督耶穌的道。保羅講論公義、節制,和將來的審判。腓力斯甚覺恐懼,說:「你暫且去吧,等我得便再叫你來。」腓力斯又指望保羅送他銀錢,所以屢次叫他來,和他談論。過了兩年,波求•非斯都接了腓力斯的任;腓力斯要討猶太人的喜歡,就留保羅在監裡。
思想:
保羅的信息包含公義、節制和將來的審判,這是否你所認識的信仰?你聽到了,有甚麼感覺呢?
聽到保羅的辯護之後,腓力斯的回應就是把案件押後,原因是:腓力斯宣佈要等呂西亞進一步的報告,他對巡撫的疑問,必能作更詳盡的事態分析。另一個押後的原因,是他本是詳細曉得這道的。腓力斯從何認識這道,不得而知,可能從他的猶太裔妻子那裡知道有關基督的信仰。於是,腓力斯想藉此機會叫保羅來,聽他講論信基督耶穌的道。
保羅特別把信息的焦點放在節制和將來的審判上。保羅期望了解腓力斯夫婦對福音的態度,若他們是真正渴慕福音,就不可能被淺薄的理解蒙蔽,更不可能軟禁福音見證者。其實腓力斯夫婦並非想把耶穌的真理作為生活的中心,只為滿足理性好奇心。保羅提醒腓力斯夫婦的敗壞生活,對腓力斯的暴政,可能也有委婉的警告。腓力斯夫婦聽了保羅的講道,可能受到了一些刺激,甚覺恐懼,對保羅說:「你暫且去吧,等我得便再叫你來。」然後再也沒有聽下去了。另一方面,腓力斯暗示保羅,期望得到賄賂求釋放,羅馬巡撫有權處置這樣未確定的案件。可是保羅沒有供給他甚麼利益,屢次談論都沒有結果。
日子就這樣過去了,保羅並未得釋放。照法律,未判罪而拘留最長不可超過兩年。這裡說「過了兩年」,指出保羅本應獲釋,但腓力斯卸任前卻留他在監裡,是不合法的。羅馬巡撫離職之前,當然該清理積壓的案件才是,但腓力斯必然不想觸犯猶太人,他若釋放保羅,會使自己更加不受歡迎,更會招致被控告上羅馬去,這個可能就是他一直不對保羅採取行動的背後主要因由。他對這個不受歡迎的人物,施以稍為不合法的措施,為的是討猶太人的歡心。
腓力斯明知道保羅是被陷害的,卻遲遲不做判決,目的只為了討好猶太人。他寬待保羅目的只是「盼望保羅送錢給他」,完全顯露他的腐敗。當保羅講到神的公義、節制和將來的審判時,腓力斯深覺恐懼,他可以因懼怕產生敬畏的心,悔改歸向神,也可以掩耳不聽拒絕神;可惜他選擇了退避,所以對保羅說你暫且去吧,等我得便再叫你來。
很多人對福音的態度也是如此,面對世界的潮流,明明知道帶來的結果是虛空,其實連非基督徒都知道這個道理,但是許多人活在地上只追求物質。以為物質能滿足自己的需要,連基督徒也不例外。為甚麼會如此?是因為心裡的懼怕,懼怕若不按照世界的潮流,就不能夠成功;若不按照世界的潮流,就不能夠生存。所以雖然明知道神的道路是好的、寶貴的,但我們還是走不上去,就因為存著恐懼的心。
同心禱告:
主,感謝你,雖然世界潮流帶來極大的試探和恐懼,但你是賜平安的神,能夠除去我心中的恐懼,我願意信靠順服你。奉耶穌得勝的名求,阿們!